小朋友一定要「先」彈Bach Inventionen und Sinfonien嗎?
我知道大概有很多老師認為/習慣在所謂的「巴哈初步」那本曲集以後,如果小孩子看起來還算願意練琴、技巧還行,就會開始給他們創意曲。
但是,巴赫當時譜寫創意曲並不是為了這些「腦子裏還沒有動機、主題、調性、和聲」只是剛進入比較嚴謹的鋼琴學習階段的「小孩子」們譜寫的,這是為了教導有興趣認真學的人(Wormit denen Liebhabern des Clavires, besonders aber denen Lehrbegierigen, eine deütliche Art gezeiget wird...)無論是二聲部或三聲部的創意曲,重點都在於「表達創作意念」,而樂曲進行的「過程」就是這個意念的推演。簡言之,如果小孩子或是學生沒有能力多方面-聽覺、視覺(讀譜)並合成對於這些聲音「各自進行並『交談』」的想像,那麼練習、彈奏這三十首創意曲,的確會顯得相當乏味、甚至痛苦。
Bach也在創意曲的扉頁上特別以非常謙卑的話語提醒(暗示)彈奏兩個聲部與三個聲部時應該注意的事項,並特別提到 "cantabile";
換言之,兩個聲部要能各自好好「講」、陳述「想法」(創意),在樂曲進行過程中從各種角度(例如轉調、聲部之間的各種關係例如模仿、應答,單一聲部自身的模進、變形),在這三十首創意曲中,沒有哪一首的指法是很簡單、觸鍵及分句(articulation)是「只有單一答案」的;二聲部與三聲部的後半,Bach也寫了足以「騙人」的聲部角色關係(例如二聲部E大調到底「誰是主題」、在主題進行時,半音階如影隨形的三聲部F小調是不是一個雙主題習作?),更不要說埋藏在這三十首內諸多不同風格(有的是舞曲啊~)
相對地,同一時期譜寫的第一冊《平均律》曲集的前奏曲們,對於大多數一時無法因應「雙手都很忙而且都不是別人的伴奏」的學生們可能就比較具有親和力,學生們也可以從中認識J. S. Bach對於指法、風格、調性個性的看法;如果老師們願意多花一點時間幫學生儲備「看音型」的能力的話,《平均律》第一冊的前奏曲其實不會讓小朋友們討厭Bach的~